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电脑表格文件忘记保存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电脑表格文件忘记保存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同时为了预防以后在遇到表格没有保存的情况,我们在刚刚的“保存”窗口中选择“保存自动恢复信息时间间隔”。
在这里我们把自动保存间隔时间设置的短一点,一般设置成5到10秒比较合适,这样就不会担心电脑出问题表格没有保存了。
1、打开excel表格,点击左上角的文件菜单。2、在左侧列表里点击信息,然后在右侧点击管理工作簿。
3、点击恢复未保存的工作簿。
4、找到想要恢复的文件版本,点击打开保存文件即可。
Excel要想找到保存的以前的文件,我们就要用到查找的工具。但是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要记得这个文件当中的某个或者全部的名称,如果能记得全部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能记住,你也至少要记得中间的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然后这时候我们点击电脑的开始键,会有一个查找的选项,进入到查找页面后,我们将文件名的内容或者部分内容输入,这时候就会将所有涵盖这些内容的文件全部显示出来,我们再看一下时间就可以找到了。
、本地备份:打开wps软件,按快捷键ctrl+f1,调出界面右侧的任务窗格,单击“备份“----“查看其他备份",弹出的文件夹窗口,即可找回
打开这个文件,点击最上方功能区的”云服务”--“历史版本”的按钮,弹出的对话框,按照历史版本最接近的时间,进行排查文件即可。
方法1.备份中心恢复
第一步:打开WPS,点击左上角的“文件”菜单选项,在下拉窗口中找到“备份与恢复”功能。
第二步:在备份恢复界面,选择打开“备份中心”,如果已经设置了文档自动备份功能,之前未保存的文件也会有备份在这。
第三步:在本地备份上找到之前未保存的文件,双击打开查看就算恢复好了
可以在excel中设置自动保存来找到未保存的数据,设置方法也十分的简单,首选我们点击文件,然后点击选项
这样的话我们就进入了excel的选项设置阶段,点击保存,将保存回复的时间间隔设置为1分钟,这样的话每隔1分钟就会自动保存一份数据,
当设置完成之后,如果工作表不小心关闭拉,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找回
首选我们***路径
然后点击文件,然后点击信息选择管路工作簿,选择恢复未保存的工作簿
将路径粘贴进文件名中点击打开
这样的话就进入了我们未保存的工作簿的文件夹,我们可以根据最相近的时间来打开文件,找到未保存的数据,前提是excel自动保存的有数据,如果没有的话,是没办法找回的
我是excel从零到一,关注我持续分享更多excel技巧
Excel表格没保存,该怎么恢复?
Excel表格没保存,该怎么恢复,这个EXCEL表格能恢复要在设置了自动保存的前提下才可以。
具体操作步骤
如图示,在EXCEL中,选文件,选项:
在EXCEL选项对话框中,选保存,按红框所示设置设自动保存的时间间隔,以及自动恢复文件的位置:
设置好以后,如果EXCEL非正常退出,那么下次打开就会有提示的:
如果没有提示,可以到自动保存的文件夹找到保存的文件。
:问题原因: 模型数据过大:虽然Excel文件本身不大可能不到1M,但是对于超过10个的sheet页,以及每个页有大量的列表,生成的JSON模型可能达到几个M,以大连行政平台的费用分摊为例,JSON模型达6M;[_a***_]方法,需要设置几个关口: (1)使用tomcat服务器,tomcat对于前台发送而来的ajax post请求有最大值限制,一般默认为2M,所以需要maxPostSize=“0”(2)如果使用mysql数据库,mysql数据库自身对于客户端传递而来的package包也有限制,需要登录mysql后台,设置max_allowed_packet,默认是1M set global max_allowed_packet = 2*******10; // 设置为20M(3)对于mysql数据库中的form_templete表中的content字段必须是mediumtext 或者longtext,否则也会出现无法插入的问题具体可参考东软平台产品***,***s://platform.neusoft***/
这种经常我以前也遇到过,有的时候真的很崩溃,想恢复挺难的,还不如直接重新来一遍未必不是好事。
但要吃一堑长一智,不要让同样的错误多次犯,可以将保存自动恢复信息时间间隔由默认的10分钟调整成3分钟以内,这样就算又犯同样的错误了,返工的量也不是很大,还可以从自动恢复文件位置找一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电脑表格文件忘记保存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电脑表格文件忘记保存了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bekkaseale.com/post/103914.html